這首歌好像不是很耐聽,反正就配著文章聽吧。
翻開這本書,因為想接著看作者﹝Paulo Coelho﹞的下一部曲。
※1994年出版《我坐在琵卓河畔,哭泣。》,後著有《薇若妮卡想不開》、《魔鬼與普里姆小姐》。由於這三本書同是以七天為架構,敘述主角突然面臨命運的考驗與抉擇,故合稱為「到了第七天」三部曲﹝And On the Seventh Day Trilogy﹞。
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
我坐在琵卓河畔,哭泣。
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,但其本質、影響力其實是追尋宗教的意義。
故事由一對兒時玩伴作為媒介:她長大,渴望著平凡踏實的幸福;他離開,一路遠行並感悟、傳播聖母的神蹟。然而這彷彿微渺如蠶絲的連繫,在十多年後即將有個答案,一週的重逢中,藉由宗教的牽引,他們彼此對話,內心交戰。「愛」以什麼形式存在?需要犧牲嗎?可以自私嗎?
相信及履行信念,不拘泥於任何規範,而在於勇敢的行動,
最令我推崇的啟發則是,
故事中有一個故事-
《另一個自己》
有一個人遇見了一個一直都很不得志的老朋友。「我應該給他一些錢。」他想。然而,後來他才知道這個老朋友現在已經很發達了,正想找他,好將欠了這麼多年的債還給他。
兩個人於是走到以前常在一起廝混的酒吧,有錢的那個朋友付帳請酒吧裡所有的客人喝酒。當酒客們問他是怎麼發財的,他說,直到數天前,他一直都在扮演「另一個自己」的角色。
「什麼是另一個自己?」他們問。
「另一個自己告訴我,我應該怎麼去生活,卻不告訴我我是誰。另一個自己相信,窮一生之力盡可能地去賺錢,才能讓自己年老時不致因飢餓而死。所以,我們總是用盡心機,只為了賺取錢財;就這樣,一直到死亡之日,才發覺自己這一生並未好好活過。然而,那時一切為時晚矣。」
「而你呢?你是誰?」
「我就像是每一個傾聽自己心底聲音的人;這個人深為生命的奧秘而著迷;這個人樂於迎接奇蹟的降臨,對自己所做的事總是滿心歡喜,充滿熱情。而另一個自己卻總是憂懼著可能遭遇的失望,讓我躊躇不前,什麼事也不敢做。」
「然而,生命中的確有許多折磨。」一個聽眾說。
「生命中也有許多挫敗。沒有人能逃避這些,不過,為了夢想而奮戰,就算吃了敗仗,也遠比不知為何而戰,終至失敗要好得多。」
「就這樣嗎?」聽的人問。
「是的,就是這樣。當我體認到這一點,便從此得到解脫,決心成為那個我一直想去做的人。而另一個自己則站在房間的角落盯著我看,不過,我永遠也不會再讓另一個自己走進我的心,儘管它總是恫赫我,警告我不去思考未來是危險的。從那一刻起,我將另一個自己完全逐離我的生命,神聖之力於是開始創造奇蹟。」
如果能開始做「另一個自己」的練習,如果能看清「另一個自己」,如果能逐出「另一個自己」,我就能夠是我自己嗎?
…我曾擁有一根浮木,那就是:「另一個自己」。有了它,當我軟弱時,我就會變得嚴厲;當我恐懼時,我就會變得冷肅。
※藍色字體摘自於《我坐在琵卓河畔,哭泣。》一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